MBA行业资讯

2018,你MBA了没?

浏览:0次    发布时间:07月15日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之战从来没有停歇过,人与人之间的职场之争也从来没有熄火过。经济飞速发展、科学不断进步,知识过剩、信息爆炸的今天——2018,你用什么精锐兵器来赢得人生这场马拉松。成功不是短跑,职场赛道变换,书到用时方恨少,临近困境的匮乏是否警醒着自己“是时候,该做点什么了”



“我是不是该读个MBA,读MBA有用吗?”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然而却又在犹豫中,看着MBAer们在职场中慢慢超越自己。


我国2017年有800万本科毕业生,而中国东部和西部再加上国际市场培养的MBA每年仅约为5万人。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人以少为珍。


读MBA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提升?


1. 专业的科学管理知识提升和案例学习

MBA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商管理课程教育。MBA的十大核心课程有: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公司理财、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宏观经济理论、数据模型与决策。

MBA课程注重实用性,将科学管理理论和实战实践相结合,有大量的案例学习和分享。


2. 眼界视野的提升和思维模式的改变

对于国际视野和全局观念的提升也是卓有成效的。MBA的准入机制,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至少要有三年的工作经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多年的工作中形成了很多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或者合适的。MBA课程教给了我们很多系统的思维模式和分析问题、去伪存真的方式方法。MBA启发式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传统本科和专业硕士的灌输式的学习方法,打破了旧有的惯性思维模式。


3. 人脉的拓展和社交圈子的提升

读MBA等于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交圈子——同学圈。MBA同学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不乏在各个领域的专家,大家都在自己的领域有一定的专长和积累。在学习之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沟通是一个很好的互相学习、互相成长的过程。打破了原来固有人际圈子,同学之间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4. 自我职业素养的完善和提升

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在个人职业素养上有很大完善和提升,尤其是在管理知识、提案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方面都会有系统性的提升。很多的知识和经历都是可以终生获益的。


“在读”即“升职”


很多人以为读了MBA,毕业以后并且拿到证,MBA的价值才开始发挥作用。其实不然,真相是在你开始读MBA的时候,你就已经走在了升值的大路上了。可以给自己加一个MBA的Title了,只不过有些时候会加一个后缀“在读”而已。

我有一个吕姓同学,大专毕业,在考入同济大学MBA前做了十年财务。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MBA学习生涯中的每一门课程,他都认真对待。在两年的MBA学习生活当中,他在职场上就获得了很大提升,加入了一家由70后主创的大型创新科技公司,担任管理职位。MBA的学习对他的提升,和同济MBA的光环在他的职业生涯转换跑道、大步跨进中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他的严谨、认真、专注令他MBA的身份实至名归。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读MBA


MBA不是你想读,想读就能读。读MBA也是有准入条件的,那么具体是什么呢?

1. 学历条件:

① 大专毕业5年已上;

② 本科毕业3年以上;

③ 研究生毕业2年以上。

(以上时间计算办法为从毕业证上所注日期,到MBA入学的日期)

2. 管理经验:

MBA培养的是职业经理人,对于过往有管理经验的童鞋比较青睐。

3. 演讲沟通能力:

MBA面试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小组面试、中英文面试、视频面试……在很多商学院的面试中日益广泛。因此,沟通能力和演讲能力,以及总结能力和控场能力都很重要。

4. 英文水平:

英文面试日益普遍,MBA联考中英语也是很重要的一门必考科目。Global全球化的今天,商务英语在职场中充当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和不可或缺。


读了MBA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


MBA是一份学习经历、一份学历证明、一块职场管理的敲门砖,但并不是万能的。读了MBA不等于就荣袍加身、万事大吉了。

我们还需要把所学科学管理理论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去,根据不同市场形势和经济局势、及公司特点进行有创造性的运用。“做中学”在管理的实际应用和实战中非常重要,不能生搬硬套经济模型、盈利模式和管理套路。

如果工作忙时间比较紧张,相比联考在职读MBA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全力备战MBA联考对时间和学习的挑战都有点高。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又可以读MBA拿学位是一举两得。MBA招生网,专注于职场提升解决方案近十载,提供一站式学历学位解决方案,助力职场竞争力。MBA、MPAcc、EMBA、DBA……多方案对应个人不同的提升需求,国内国际名校资源丰厚。更有游学、猎头服务和创业支持等项目,以终生学习服务商的姿态,考虑商学院精英的终生升值计划。

Copyright ©2014 沪ICP备11033750号
咨询电话:400 021 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