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随时随地的都可以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那么碎片化学习知识有用吗?
很多人已经把搜索当成了学习最重要的方式,但这又很容易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在网上找的信息,大脑就很容易自动遗忘。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谷歌效应”。
简单说来,就是当你将信息存储在电脑、手机,而没有更多启动自己的大脑去观察、记忆、体会,你对它的感受和记忆就会低,这项新的知识就不会变成你的知识。想想我们的手机微信收藏夹里,有多少收藏的文章是没有完整阅读过的。所以,我们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聪明。
并且,搜索出结果后,你需要有能力去评估所有出现的信息的可信度,这些需要事实性知识发挥作用。如果说搜索引擎是地图里的导航规划,那么,你必须先记住起点和终点这些必要的事实性知识, 才能发挥出搜索引擎的真正功效。毕竟,有一样东西你没法上谷歌搜索,那就是你脑海里并不存在的观点。
过去我们总强调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寄希望于互联网随时获取事实性知识,但事实证明,要想提升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重要的还是多掌握事实性知识。
什么样的知识能给我们带来财富?
在了解到即使在获取信息如此容易的今天,学习事实性知识仍然非常必要后,你可能会问,面对这么多知识,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学?哪些知识能够让我更富有、更幸福?
公元前七世纪时,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说:“狐狸知道很多事, 但刺猬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后来,人们把这两种形象指代两种类型的人:刺猬是专家型人才,而狐狸指的是通才型的人。
沃顿商学院心理学家菲利普·泰洛克曾研究过刺猬和狐狸两类人才预测未来的能力,结果发现,那些专精的刺猬型人才并不比普通人更能准确的预测,刺猬只专注于“重要观念”,不管它是否切题。正如人手里一旦拿着锤子,就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是钉子。相反的,狐狸型人才总能更好地预测未来,因为他们思想开放,以事实为基础,富有创新精神。
在《知识大迁移》中,作者威廉·庞德斯通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调查,目的是找到那些能让人更富有、更健康、更幸福的知识。他设计了一份包含10个常识性知识问题的问卷,题目包括历史、地理、公民、科学、文学、艺术和个人理财等领域,他征集了445份调查问卷。通过这套问卷他了解到了受访者的知识水平,然后再与受访者的收入水平作比较,从而分析知识水平与收入的相关性。
结果有些出人意料,人们向来认为,广博且粗浅地涉猎毫无用处,只有专业与精通才能使人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抛去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干扰因素,一个人对于一般事实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而一个人对复杂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和收入水平关系不密切。也就是说,懂得越多的人收入越高,懂得越深的人收入却不一定越高。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对于一般事实性知识的广泛了解,这个能力本身就能带来高收入。一个人必须具备对自己工作所必需的知识,甚至是大量的业务知识以外的知识,才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高收入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获得广泛的知识。收入高的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浏览新闻,读书、听课、周游世界去开阔眼界。学习会让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大幅度提高,甚至能够改变大脑的结构,这些对于一个人拥有更好的决策力带来帮助,从而会带来更高的收入。
看来决定人生高度的也许是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
如何求知,才能让我们成为赢家?
有一个现象叫做“回音室效应”。
最近这 10 年,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自媒体兴起以前, 我们往往是从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接受的非定制化的新闻,因为不是针对我们兴趣定制化的,它往往能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意料之外的资讯,也接受到很多来自不同观点的意见。
而自媒体兴起以后,当我们使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等这类产品的时候,我们收到的信息都是我们根据自己兴趣定制化的,这导致我们不断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在这种观点单一、相对封闭的信息来源中,我们只能把接收的信息当做事实的全部真相,并分享出去,再彼此印证这些相似的观点,这个现象被称为“回音室效应”。
那么为了避免“回音室效应”,你该怎么办?
信息的获取就像我们给自己定制营养大餐一样,首先我们要为自己选择自己主要的膳食来源,也就是我们的主餐。让自己的信息源的主要渠道,避过那些通过算法给你推荐新闻和知识的网站和媒体。这样会让你的知识边界不断变窄,变得更加的集中。
在主餐之外,为了让你自己营养均衡,可以为自己搭配一些营养片,比如说多种维生素,钙片等。同样,对于你的信息健康来说,你也需要在主要信息来源之外, 选择一些多样的信息来源。比如你可以选择在某个领域做的非常专精的知识服务平台。
此外,你一定要了解给你烹制大餐的大厨,或者是制造营养药片的药剂师是谁,你必须要确认这些人足够聪明,这样他们提供给你的内容才是高质量前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