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行业资讯

如何把MBA学习经验转化为职场能力?

浏览:0次    发布时间:08月31日

MBA毕业生上战场,才是真正管理教育的考验。

著有《学习为生存之道》(Learning as a way of being)作者彼得‧维尔指出,在身处变动环境下,学习已成为生存之道,所有的经验都是学习,尤其是在变动的环境中,学习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新思维作为因应之道。

学习一如马拉松赛跑,是一场毅力与决心的修炼。在变动以为常态的今日,不少的工作者,在经过职场的震撼教育与洗礼后,萌生再进修的念头;而各大高等教育体系,也与时俱进地弹性设计进修机制,广开进修之门。因势利导,促使企业管理硕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成为职场人要求工作生涯更上一层楼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然而,跟其它的研究所相比,就读MBA所需修习的学分数并不轻松。笔者就以国立企业管理研究所为例,平均需修习高达40~50学分不等,尚不包括论文学分,经历短则2年、常则3年的专业课程训练,是否能培养出一位优秀的专业经理人?

大陆最大互联网主席马云对进入自家企业的MBA员工打个妙喻说:“我们对MBA的理解就像打篮球,他们可能都是200公分,但打篮球的时候不愿意蹲下去;我们这些人就是160公分,但天天在练,所以投篮很准。组球队时不能只找矮子,也要找高个儿,关键就在MBA进来后,要能融入团队。”

马云的经验谈的确说到各企业经营者的心坎里。如何藉由MBA学得一身好本事贡献给企业,是即将或已经就读MBA的职场人一定要All Pass的学分。

整合力—提升质化量化

经营管理是一门技术,亦是一门艺术。因此,凡是企业经营所需要的工具及技能皆为MBA学习的范畴,主要透过3种教育训练方式:

第一种训练方式为理论的研习及探讨。商管学院硕士论文中的文献探讨即是为学员储备这样的技能。一篇可藏诸名山的文献探讨,并非只是找出该领域的理论,而是能够整合信息,分析异同点,进而归纳。比方说,以“学习型组织”功能为探讨主题时,学员找到A学者ㄅ、ㄆ、ㄇ三项论点,以及B学者的W、X、Y、Z四项论点。学员学习探讨为什么A、B两学者会提出不一样的看法?是假设点基础不一样,前者针对营利组织,而后者针对的是公部门。或者B学者所提的Y、Z两项可精略成A学者“ㄇ”一项。

分析力—提升决策正确性

如此这般的训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信息的取得是易如反掌,只需透过搜寻引擎或数据库,便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包山包海的信息。

就以上述的学习型组织为关键词在Google搜寻,在短短的几秒钟就能列出287,000笔相关资料。但正因为信息取得过于容易,容易陷入量的提升,而无法达到质的增加。

287,000笔数据中,可以让学员勾勒出学习型组织的功用。但要能顺利导入企业界可能藉由不同的数据之间分析力的培养,才能窥知一二,而文献探讨的训练,即是可帮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去芜存菁,找到对管理者本身最有用的信息,进而提升经理人的决策质量。

企划力—理论走出教室

彼得‧杜拉克强调,知识工作者很重要的两件事为:“把事情作对(Do the thing right)”及“作对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但实务上要把两件事情做好,却非简单的事,这也是企管成为一门值得学术界研究的专业学问之关键。

因此,第二种的训练方式为项目企划与执行。为了配合实务界的需要,除了企业自行研发之外,学术界也研发了新颖的知识理论、管理工具,提供企业界提升核心竞争力,比方说,财管的企业评价、公司治理、营销的数据库营销、创意管理,人管的训练发展、考核制度等。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mbadegree!

Copyright ©2014 沪ICP备11033750号
咨询电话:400 021 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