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复工这段时间,大家都回到各自的岗位,逐渐忙碌了起来。
前段时间,和一个HR负责人聊天,她在聊到员工的职业发展时,不无感慨地表示:
“公司里有一些员工,虽然初始学历并不亮眼,但真的凭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可如果放在当下的环境,这些人,根本就不会被录用。”
做过招聘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越是外部经济形势不好,同一个岗位的应聘者就会越多,而招聘的条件,无形中也会被提高。
HR最近发现,原来一周只能收到几份简历的职位,现在每周最多时有140多人应聘,而她,只能优先去看那些学历更高、背景更好的人。
很多人觉得在职场上,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但现实情况却是,没有学历,连展现实力的机会,都不会有。
02
国内知名商学院MBA就职报告显示,年薪在30万到40万的MBA毕业生占比最为34.1%,年薪在20万到30万的排名第二,占比29.5%。
-
在工作中喜欢做那些事情?(比如做项目计划、组织线下活动、数据分析、创造新点子、执行计划、帮助下属成长、与客户沟通等)
-
知识结构是怎样的?未来想要获取哪方面的知识?(比如专业技术、数量分析战略规划,领导力、沟通、谈判、独立思考、团队管理等)
-
工作环境是怎样的?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比如稳定、挑战、创新、快速迭代等)
-
哪些关键要素帮助你/影响你取得了目前职业上的成功?
-
所追求的职业价值观是什么?想在未来成就什么样的一番事业?
02:明确职业目标
通过自我的辨识,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最看中的是什么,就比较容易明确职业目标了。一般来说,考生在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擅长什么?以及做这件事对你会带来哪些意义?
03:确定报考需求
通过对自己的深入了解,以及职业目标明确,就可以发现自己“隐性”的报考需求“显性化”了。例如:
-
专业技术很强的考生,希望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往企业管理型岗位转型。
-
职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团队主管,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领导力,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提升。
-
对目前行业和岗位都不满意的年轻人,希望通过再次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
拥有多年行业经验的工程师,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一个特定人群,解决某些痛点,设计一款产品,开创自己的事业。
如何择校?
每个人都希望拿最少的学费去读最好的学校,作业还不能多,但凡事不能讲究两全。符合所有人都期望的选择标准肯定不会存在的,那么我们的选择标准就应该调整为:哪个最适合我?该如何择校?
首先要考虑自己目前的状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选择全职还是在职?
全职课程更适合年龄没过30、或者30才出头,工作经历在3-6年的人。这有利于转型,并为管理岗位提升创造可能。国内外都有较短的全日制MBA课程,1年或1年半。全日制学习是对校园生活的充分体验,作为工作后再回校园的一种经历,是人生不可多得的难忘的回忆。
在职读书机会成本小,工作和学习两不误。但若要照顾家庭,带大孩子,压力和强度可想而知。不过,一个充实的学习经历足以弥补所有的付出,也能充分调动个人潜能。时间管理、压力承受、耐力等都会有长足的提高。如果目前的工作特别适合你,公司内部未来前景也不错,还是要选择在职MBA,边学边用,活学活用。
出国还是留在国内?
如果你想要去海外发展,并且实力相当,那么就可以选择报考国际上的MBA项目,如果你很明确,毕业后想在中国发展,可以优先考虑国内MBA。国内目前高品质MBA项目越来越多,有参考国际标准考试入学的,有需要联考的体制内院校,也有一批不必参加联考,需要参加院校考试,更注重工作经验和面试的自主招考的国际项目(有中外联合办学和海外名校国内独立办学两种形式,毕业获得的学位也是国家承认的MBA学位)。他们都会给学生带来更清楚的管理思路和更稳健的职业规划。
考生如果对自己的英语有信心,而且未来职业发展也偏向外企、民企、国有企业海外业务,那么自主招考国际MBA是值得投资的,绕开纷繁的考试、躲开颇有局限的报名制度、直接用英语上课、师其所师。但是一定要分清良莠。
当自己的大致方向思考清楚后,就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加细致地分析院校特色与实力。
根据MBA项目选择院校
在各大院校开办的MBA专业里会划分不同的学习方向,比如金融、期货、传媒、大数据、房地产等等,但并不是所有MBA院校开办的方向都一样,所以大家在选择MBA院校的时候,可以根据MBA招生方向进行选择。
根据院校档次选学校
对于MBA,更多的是要看其认证、相关排名以及校友资源。
由于考研择校、专业选择等需要结合自己的求学意向和综合背景高低,还需要大量的信息筛选,MBA招生网免费为大家提供1对1择校、择专业量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