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报考常识

2020年MBA,哪些人不适合读MBA?

浏览:0次    发布时间:12月20日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国内各行各业对于就业人员的综合要求譬如学历等其他能力的要去也越来越高。很多人在苦干几年之后,就有了从纷繁而简单的“工作世界里面解脱出来,顺便思考一下后面的路的想法。不少人想着是否能在空闲的时间里去读个书,在尽量不影响现有的生活节奏的情况下做一点改变,因而,MBA就成为一项十分值得考虑的选择。这一点,从每年报考MBA人数的增长就可见一斑。



但是,你是否真的了解MBA,或者说,MBA真的适合你吗?


报考MBA不是头脑一热的事情,而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职业规划,一次慎重的自我投资。所以,以下三种人,对于是否要报考MBA这个问题,你需要考虑得再慎重一点儿。


好奇冲动型:


不少同学因为看到自己周围同事、朋友都去学了MBA,挺风光的,生活似乎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于是心里痒痒的,也想去探个究竟。且慢,建议你先看看自己目前的状况,再行动。

MBA的确是一块升职加薪的敲门砖,但是这块敲门砖却并非是人人可用的。并不是读了MBA就一定能升职加薪,成为人上人。就像一个暗扣一样,必须要有合适的扣眼,方能紧紧扣上,互相成就。如果仅仅因为好奇就盲目去攀爬一座未知的山峰,那么你看到的风景很可能会是荒凉而令人失望的。

要清楚的是,MBA不是深造的唯一途径,也并非是人人必读的,如果每个人都是MBAer,那么MBA就会像白菜一样,不值钱了。


职业定位不清楚的:


MBA虽然是通用型的管理类硕士,但并不意味着学习了MBA就能顺利成为一个合格的MBAer。管理能力,是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慢慢积累获取的,而非是学了几节管理课程、看了几个管理理论,读过几本管理书籍,就一蹴而就,可以成为一个运筹帷幄、经验丰富的管理者的。

所以,那些大学毕业没两年,刚在工作岗位上摸爬打滚尝到社会艰辛、自己手头的工作都还没能游刃有余、为人处世犹显稚嫩、对自己的职业定位都尚不清晰的同学,建议不要马上考虑MBA。

这些同学还是先认认真真做好手头上的工作。不管你现在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先尽你所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让老板和客户满意你,让同事喜欢你,再去好好考虑是否要一直做这份工作,未来的规划究竟要如何。
要想高速奔跑,就先得走稳了路;要做一个真正的管理者,就先要学会管理好自己。起码,你得先知道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


对自身认识不清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领域,甚至有些同学有相当显著的个人特长,例如美术设计、服装设计、视觉色彩控制、音乐、写作、程序运算、生物研究等等......这时候就应该尽量发现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进一步努力和提升,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你有所长,完全可以对此长作挖掘培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获得长足的发展。

MBA是通用型的管理类硕士,并不是为技术专家或者研究者设立的,所以技术类的工程师除非想要自己创业,否则所得价值并不能最大化。甚至即使是要创业,也完全可以找一个专业的MBA做搭档,而不需要自己去浪费时间和精力重新进入一个自己并不能做好的领域。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不鼓励大家去读MBA,而是希望大家能真正认识自己,真正去了解MBA。MBA并不是万能钥匙,解决不了你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当然,你究竟适不适合读读MBA,,还得自己考虑清楚。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工商管理硕士,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兼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MBA其实有很多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


MBA课程种类:


1)MBA联考,全国联考是指每年12月份国家统一的选拔制考试,这恐怕是大多数中国学生申请MBA课程最熟悉的一种途径。适用于国民教育体系内院校的MBA项目。榜上学校: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等。

2)国际免联考MBA,是国内高校与海外商学院国内办学MBA项目,统称为国际免联考MBA。全年接受报名,由中外双方院校自主确定考试录取方式,每年会安排1~2次入学考试(每个学校会有所不同,具体以学校最终发布的招生简章为准),毕业可获得海外硕士学位证书。免联考国际MBA更侧重于学生的工作背景和发展潜质。

3)EMBA(Executive Master ofBusiness Administration)高级管理工商管理硕士面向更多的是高级管理人士,他们通常在管理岗位已有10年以上经验,平均年龄都在38岁以上。EMBA的课程相对灵活,实践性质更强,基本利用周末时间进行集中学习。

4)在线MBA同样适合想要继续留在他们目前工作岗位上的学生来参与。对于大部分课程,学生可通过指定的软件平台学习相关课程,并使用视频进行主题的讨论,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与教授、导师或同行进行互动交流。

Copyright ©2014 沪ICP备11033750号
咨询电话:400 021 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