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该回到学校学习MBA?通过研究与实践的经历告诉我们:接受MBA工商管理教育能够透过学习和传授,使得管理的经验曲线成为学习曲线,使得管理理论和知识成为常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展开了工商管理教育(MBA),应改革开放的热潮,MBA学习成了管理者和企业家热衷的潮流,一方面MBA教育培育了大批管理者和企业家,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置疑MBA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
事实上,在经历了10多年的工商管理教育的进程之后,如何清醒的认识MBA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德鲁克先生有一个关于“知识工作者”的定义,他说: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他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因此,管理学的教授和所有知识工作者一样,是一项特殊的“生产要素“。
不断的寻求管理学所能展示的价值,总结起来可以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让管理者反思。
大学是一个反思的地方,是一个从经验中抽身出来并从中学习的地方。管理者或者企业家回到商学院,就是回到一个可以反思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暂时离开日常事务,离开商业环境,进入到一个纯粹思考的环境里,可以让管理者脱离开经验而进入到纯粹的学习中。
但是这种学习不是理论和知识的灌输,而是静下心来反省自身。不是对于理论和知识的掌握,而是在相应的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中引发自身的震动。回到商学院,管理者会进入一个学习的状态,不再关注事物本身而是关注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而是通过学习引发员生的批判性反省、帮助他们抽身出来重构自身的管理框架、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审视自身的行为。
古代有句谚语:“最好的境界是,知道自己知道;次之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再次之是,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最糟糕的则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句谚语十分符合管理学的境界,也符合作为管理者学员们的境界,只有双方达到不断提升的境界,商学院的作用就得以发挥。
第二,传授分享而非知识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凯利多年来一直向来自不同公司的员工调查一个问题:“你做工作时百分之几的知识是你自身所具备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答案基本固定在75%;而在21世纪初,这个数字已经滑到了15%。
这种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同时表明我们越来越依赖于他人提供的信息和技能。管理学教育能够帮助学员明确自己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衡量商学院课程的效果不是管理学教授讲授了什么,而是学生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在商学院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分享的学习环境,而不是单方面的传授学习,那么对于管理学的知识的理解会更加充分和有效。这样来理解商学院课程的特性,就更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彼此分享知识,就像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看管理知识,都必须清楚它的特性:源于实践。
第三,教晓综合而非分析
回到商学院学习管理,最为直接的感受是所有的管理课程都被独立的界定了出来,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一个独立的体系。我们同意管理的很多问题都掩盖在细分当中,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组织管理等等。正因如此,在管理现实中,管理者会因为陷入在具体的事务中,并被这些细分的职能所蒙蔽。但是管理不是细分是综合,管理不是职能是实践。
亨利•明茨伯格说:综合是管理的真正精髓。事实也是如此,在社会自身的环境中,管理者必须以连续的远见、一致的组织、综合的系统等等形式把事物组合在一起,没有一个管理者能够仅仅解决战略的问题而不需要考虑如何构建组织结构,企业总是一个有机体,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也正是管理如此的困难和如此有趣的地方。因此如何掌握系统而非部分,如何综合而非分析是管理者必须有的能力,也正是需要系统的能力,管理者才需要回到商学院,整体、系统的看问题,把握系统的方法和工具。
第四,启发思考而非解惑。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开始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企业组织的事情,但是小编更倾向于这是管理者个人的事情,因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是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的互动,当每一个人能够真正学习并分享学习的时候,组织学习才会实现,只有组织学习能够实现,个人学习才发挥价值。
管理者回到商学院的最大的好处是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能够相互辉映,在商学院的环境中形成这种互动的能力和习惯。组织学习多带来的宽度和深度都是有目共睹的,正如我们很清楚的“脑力激荡法”,一个独特的创意和解决方案存在于多个人自由的表达和不受限制的想象力发挥中,这是个人学习永远达不到的高度,借助于组织的学习,可以使个人能力完全无法达到的事情变成了可以达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