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MBA招生网>新闻资讯>>在职研究生

调查:考上北大的那些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文  /MBA招生网2019-06-14 15:40:20

调查:考上北大的那些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一个北大学生问老师:“老师,像我们这样没有背景的普通北大毕业生,要如何定位自己?”

老师说:“社会底层民众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那批人。”

我在这个毕业季采访了几位受教育程度很高的社会底层人民,他们在18岁那年的某次考试中“获胜”,在这个校园里相聚,他们的骄傲互相碰撞,然后散落向四面八方。

美国有一句谚语:High school never ends. 北大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如此,那些发生在校园里的事情,会在毕业很多年后,继续发挥它的长尾效应。

当他们带着名校的光环踏出园子后,北大这个标签对于他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和第一次见面的人聊天,不到万不得已,我从来不主动说起自己的学校,生怕别人知道,给母校丢人

就算谈到了学历背景,我也会延迟“北大”二字的出现,以避开后续可能的各种戏剧性的提问。假如别人问我,你在哪里上学? 我会先说,我在北京上学。非得是对方摁着我的头再问,北京哪个大学?我才会说北京大学,同时眼神闪躲,声量变小,好像是买的文凭一样。

如果第一时间说出来,人家会觉得我迫不及待想炫耀,所以少承担些赞美,免得受那么多戏剧性的大惊小怪和诋毁。

但如果你想谦虚一点,小声说是北大毕业,对方又会觉得你在装腔,会想:“你都是北大的了,还说自己不够优秀,什么意思?这不是寒碜我们剩下的人吗?”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认为自己的实力配不上学校的名声,所以才不敢大方地向别人介绍自己是北大的。

我和一些校友聊天的时候,经常把“我校”称为“贵校”,比如:

“你知道么,贵校最近又有人获奖了。”
“厉害,贵校真厉害。”

本质上是在表达一种疏离感,因为深感“校强我渣”:杰出的北大校友、老师、同学们取得的成就,我等实在是配不上,于是甚至不敢称之为“敝校”,而称为“贵校”,让自己听起来像个外人。

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越感。啊,可能只有一个时刻会有,就是我拿着校友卡,从东南门进校园的时候,尤其是碰上清明五一端午这种小长假,会有一堆家长带孩子排队来学校参观。

这时,我就会装作云淡风轻地掏出卡,冲保安随意那么晃一下,然后淡定自信地走进校园,脑补旁边的排队进校园的社会人员向你行注目礼,那时候觉得挺爽的。

我到学校报道第一天,在宿舍见到了另外三个室友,分别来自山西、河南和江苏。通过一阵寒暄得知,这个宿舍除了我之外,都是状元。面对我惊恐的称赞时,她们连连解释道:市状元,不是省状元,不厉害的不厉害的。

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我已经听过无数词警告:“虽然你在高中是最厉害的尖子,但在北大,谁不是呢?可千万不能骄傲啊。” 尤其对于我这样的北京考生来说,成天受到“400分考北大”的质疑,已经早就认识到自己在高考中占的便宜,也自以为做了足够多的心理建设,但内心总有一个骄傲的声音微弱地说:既然我能考上,应该也是有一些本事的吧?

然而事实证明心理建设还是没到位,开学第一天我就受到了打击。而这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开端,后续会有千千万万个降维打击。

我们学校里曾流传着一句话:在北大,你不仅能在每个领域中分别找到比自己厉害的那些人,你还能见识到某一个人,TA 在各个方面都比你强。

应该说我的骄傲始于被北大录取,只维持了一个暑假。取而代之的是落差感和自卑,身边所有人都在提醒你:你不够优秀。

这些人真实地出现在你眼前,和你一起上课、一起吃饭、洗澡、睡觉,让你阶段性地产生自我怀疑:我是如何和这些人在同一个校园里的?接下来就会苛责自己:我怎么这么差?

我觉得北大人里面有很多隐性自恋者,他们有着青春期时因为好成绩而建立起的自信(甚至自恋),同时,在18到25岁这个三观养成最关键的时期,又处于北大这样相对特殊的环境中,受到了无数打击而引发的脆弱、敏感,致使自恋与低自尊在他们身上共存。

这种自恋很特别,比如你看清华的人,整体就比较务实,到哪里都抱团,一个公司里或者在国外同一个学校读研读博一定有亲密的校友会。而北大人就比较散漫,不屑于抱团,而且通常眼高手低,内心清楚是非对错,但懒得动也懒得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视为精致的利己主义

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我校的BBS,不满会哔哔、吐槽,但很少有人去解决、找人沟通。只关注言论自由、程序正义,抒发完观点之后,后面就不管我的事了。只有自恋的人才会有这种“我就默默地看着你们表演”的状态啊。

在北大分两种人,领域大牛和小透明,个别大牛太耀眼了,所以衬得其他人都是透明。大牛认为自己比学校厉害多了,来你这上学是给你增加荣誉的。而像我这样的小透明,是消耗学校的荣誉的。

每快到毕业季,你到未名 bbs 里的工作或出国版看,一页接一页满眼的 offer 求比较帖子,随便拿出来几个岗位/学校,就能吓死人。我认识的一个师兄,毕业之后考公务员,进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过于光鲜亮丽的大牛事迹广为流传,让大众不可避免地以为,只要是北大毕业的,出来工作肯定非富即贵,怎么着也得去国务院、部委,或者年薪至少几十万起。

我老家那些亲戚们都是这么认为的,觉着我既然上了北大,就一定也是个人物了,逢年过节一见面儿就让我给家里弟弟妹妹介绍工作,动不动就来盘问我是不是月薪大好几万了。

这种时候我怎么好意思跟人家说,我毕业之后换的俩工作,都是融资不过 B 轮的创业公司呢?就我这工作经历,跟人家那种一毕业就在大厂里工作的校友相比,基本等同于失业。

当然我也不敢比。毕竟,光是知道有这么厉害的大牛活在身边,就足以影响你的心态、看事物时的觉知和选择了。说好听点,算是一种眼界上的“由奢入俭难”;说难听点,它更像是一个精神枷锁。

之前网红李雪琴在采访中也有提到了北大新闻传播学院,说了一些“不该说的”,我们院里的老师都气死了,觉得她“贬低”新闻系。

但我觉得这无可厚非,人家说的确实是大实话,只不过学校里的老师们不能接受毕业的人有混得不好的(更别说李雪琴也不能算是“混得不好的”),好像只要从北大出去,就一定要做到各行各业的顶尖。

我大一的时候曾经听过一次口译的讲座,只记得那个讲师在最后铿锵有力地说:不要让,考上北大,成为你的人生巅峰

金句出现,哗啦啦一片掌声。但我当时隐隐觉得哪里别扭,后来慢慢知道了,觉得别扭是因为,“考上北大”可能真的是我人生巅峰了。从此,一路下坡,势不可挡

之前因为抑郁症去医院做过检查,结果显示我的自主神经系统是极其不稳定的,说白了就是自控力差。看到的那一瞬间我仿佛明白了为什么我考上北大之后就成了学渣,原来是因为生理缺陷。

我见过的很多名校学渣都是因为在大学四年里失控,沉迷游戏或者别的,因为分数合格而进入了名校,出去时却德不配位。

对于我们来说,尴尬的点就在于,在做出更牛的成绩之前,身上最显眼的标签就只有:北大毕业生。毕业之后如果工作上混的不好,那么这个身份就更是压力。尤其碰到普通院校或者三本毕业的人还比你厉害的时候,就有种无形的焦虑让你怀疑人生

我所在的单位有很多北大毕业生,领导也是北大毕业的,所以对于北大的同事就会显得更亲近一些,聊一些校友之间的话题,但我总觉得对于我这样表现平庸的学弟来说,无论在什么场合,这样的话都更像一种讽刺。

虽然心里知道,进了一个学校也不是一样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某个群体与群体外的差异。但一旦你对某个群体产生了归属感,就一定伴随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既然我是北大人,那我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优秀?

上一篇: 在职研究生的这些知识你了解吗?

下一篇: 在职研究生除了非全日制,还有其他形式吗?

美国玛丽伍德大学MBA

在线咨询